首页 >> 龙医堂资讯 >>
龙医堂资讯
中药资源的种类 |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应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现就中药材、民间药和民族药的应用种类进行论述。 (一)中药材的种类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180~230种;全草类药材160一180种;花类药材60一70种;叶类药材50一60种;皮类药材30一40种;藤木类药材40一50种;菌藻类药材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种。动物类药材中,无脊椎动物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种;昆虫类药材30一40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药材40—60种;兽类药材60种左右。 (1)各地生产经营的中药材种类 中药资源显著的地域性决定了我国各地生产、收购的药材种类不同,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所经营的中药材种类和数量亦不同。全国各地生产、收购的中药材种类各具特色,构成了中药材区域化的模式。我国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以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居多,果实类药材次之。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广大地区以喜暖、喜湿润种类为多,叶类、全草类、花类、藤木类、皮类和动物类药材所占比重较大。我国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一般在200一300种;南方各省、区收购的家、野药材约在300一400种。东北地区栽培(饲养)种类以人参、鹿茸、细辛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柏、防风、龙胆、蛤蟆油等为代表;华北地区的栽培种类以党参、黄芪、地黄、山药、金银花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黄苓、柴胡、远志、知母、酸枣仁、连翘等为代表;华东地区栽培种类以贝母,金银花、延胡索、白芍、厚朴、白术、牡丹皮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蝎子、蛇类、夏枯草、蟾酥、柏子仁等为代表;华中地区栽培种类以茯苓、山茱萸、辛夷、独活、续断、枳壳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蜈蚣、龟板、鳖甲、半夏、射干为代表;华南地区栽培种类以砂仁、槟榔、益智、佛手、广藿香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何首乌、防己、草果、石斛、穿山甲、蛤蚧等为代表;西南地区栽培种类以黄连、杜仲、川芎、附子、三七、郁金、麦冬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麝香、川贝母、冬虫夏草、羌活为代表;西北地区栽培种类以天麻、杜仲、当归、党参、枸杞子等为代表;野生种类则以甘草、麻黄、大黄、秦艽、肉苁蓉、锁阳等为代表。海洋药物以昆布、海藻、石决明、牡蛎、海马等为代表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主产品种。 中药材的大多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调拨,全国药材系统每年都要举办药材商品交流会。在全国交流会中交流的中药材一般在800一1000种,最多达几千种。在全国经营的药材品种中,常用药材大约500一600种,少常用药材200种左右,不常用药材约100种,还有少数冷门药。从各地经营规模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般为700一800种,中小城市一般在500一600种,县及县以下为300一400种。上海是我国经营药材品种较多的地区,据记载,最多时可达几千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载的中药材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的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到1995年版,收载药材种类明显地增加。 1985年版药典的种药材及制品中,实际收载药材446种,其中植物药材383种,占86%;动物药材种,占9%;矿物药材21种,占5%。3类药材中,植物和动物药材来源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药多来源,在1985年版药典收载的425种植物、动物药材中,两个来源的81种、3个来源的32种、4个来源的9种、5个来源的3种、6个来源的1种;二是多药一来源,属于这种情况的有42种,其中两味药同属一来源的38种、3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4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因此,从基原统计来看,425种植物、动物药材来自536个动、植物种,隶属160科。 1990年版药典收载中药材及植物油脂509种,包括植物药材439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材23种,涉及基原627种(不包括附录),其中以植物类居多,共557种,动物类70种。基原构成情况是:一原373种、二原88种、三原36种、四原7种,五原6种、六原1种。多基原药材品种是:三原有大黄、山慈菇、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韦,百合、百部、竹茹、伊贝母、吴茱萸、牡蛎、青黛、郁李仁、细辛、珍珠、砂仁、威灵仙、莪术、党参、海龙、娑罗子、预知子、桑螵蛸、黄连、黄精、蛇蜕、麻黄、紫草、橘红、麝香;四原有川贝母、龙胆、苦杏仁、郁金、秦艽、秦皮、金银花;五原有石斛,陈皮、枳壳、钩藤、海马、淫羊藿;六原有石决明。 (3)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种类 地方标准属地方性用药法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实施或补充,通常收载地区习用的药材。例如,药典收载的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而广东、江西等地则习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种子,称“南天仙子”。据统计,全国约有200多种药材的用药习惯存在地区性差异,比较普遍的有地丁、白头翁、贯众、透骨草、大青叶等。 目前,我国各省(区)的地方标准尚无统一要求,从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标准来看,其名称、出版时间不尽一致。现将部分省、区的药品标准收载的中药材品种作一统计。 地方标准中,地区性习用药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品种只占11%,89%属药典以外品种,《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地方习用品种占72%。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具有很浓的地区特色,如四川的阿坝当归、川中南星、川党参、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马兜铃等;云南的云白芍、金铁锁、珠子参、薯莨和理枣仁等。 (4)中成药及临床处方中的药材种类 中成药是固定的成方制剂,其方剂组成涉及的药材比较广泛。《中国基本中成药》收载各类中成药700种,涉及药材574种(不包括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品种)。 中成药的原料绝大部分属普遍经营的中药材,但许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无经销的、属于民间药范畴的草药,如矮地茶、臭梧桐7叶、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萝卜、洋葱头、荠菜、杜鹃叶、白背叶、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鳝鱼、猪下颌骨、羊胫骨、鸡脚、麻雀脑、海螺、铁屑、铜绿和香墨等。 同中成药配方相比,临床处方有着很大的灵活性。据了解,中医处方中所用药材种类,多在250一300种,多者400一500种,基本上是市售中药材。 (5)出口的药材种类 我国药材出口历史久远,据记载,自唐宋时代就向外输出药材。输出的药材品种主要有:朱砂、人参、牛黄、茯苓、茯神、附子、川椒、常山、远志、甘草、川芎、白术、防风、杏仁、黄芩、大黄、白芷、豆蔻、麝香、鹿茸、五加皮、薄荷、陈皮、桂皮、当归、麻黄、莨菪、樟脑、五倍子及硫黄等。 至今,我国仍是药材出口的主要国家。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包括东南亚、日本、原苏联、美国以及港、澳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出口的各类药材约有500种,其中植物药材主要有人参、甘草、黄芪、桔梗、龙胆、巴戟天、草乌、柴胡、防风、紫草、白芍、当归、党参、丹参、玄参、地黄、黄芩、牛膝,独活、麦冬、三七,苦参、茜草、何首乌、大黄、贝母、黄连、川芎、知母、升麻、玉竹、黄精、天麻、姜黄、白术、苍术、天南星、延胡索、贯众、杜仲、厚朴、黄柏、秦皮、石斛、钩藤、桑枝、竹茹、桑叶、艾叶、十大功劳叶、枇杷叶、淡竹叶、红花、款冬花、金银花、菊花、玫瑰花、密蒙花、蒲黄、松花粉、女贞子、五味子、枳实、枳壳、瓜萎、益智、木瓜、春砂仁、小茴香、乌梅、山茱萸、枸杞子、山楂、酸枣仁、郁李仁、白芥子、木鳖子、麻黄、茵陈、益母草、细辛、瞿麦、锁阳、藿香、香薷、冬虫夏草、茯苓、猪苓、马勃和雷丸等;动物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阿胶、蜈蚣、全蝎、蛤蟆油、桑螵蛸、蜂房、龟甲与鳖甲等;矿物药材主要有赭石、朱砂、鹅管石、自然铜、龙骨和琥珀等。 (6)贵重药材的种类 贵重药材是我国药材中的珍品。1981年,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工商管理局在关于贵重药材品种的通知中,将麝香、牛黄、人参、三七、黄连、贝母、鹿茸、冬虫夏草、天麻、珍珠、熊胆、枸杞子、杜仲、厚朴、全蝎、肉桂、沉香、山茱萸、蟾酥、金银花、巴戟天、阿胶、犀角、广角、羚羊角、乳香、没药,血竭、砂仁、檀香、公丁香和西红花30个品种列为贵重药材。 (二)民间药的种类 民间药也称草药,多在民间使用,是中药资源应用的初级阶段,也是商品药材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我国现有商品药材1000余种,仅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0%以上,其余85%以上的品种都属民间药和民族药。 许多省区对本地民间药作了调查统计:河北的中药资源中,商品药材占13%,民间药占87%;江苏的中药资源中65%的种类属民间药;浙江民间药有1171种,占62%;广西民间药则占80%多。据本次中药资源普查,中药资源种类所增加的种类基本上为民间药。我国民间药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从药用价值到应用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近10多年来,我国南部有些省区,如广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苏等,在经营药材的同时,开展了民间草药的经营业务。广西有40多个县区设有专营民间草药的门市部,70年代后期,南宁等4个城市经营的草药品种已达786种,仅南宁市草药服务部1980年就供应草药90多万公斤。经营民间草药的主要目的是为民间药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便利,同时也照顾到当地群众的传统用药习惯。民间草药的应用局限于一定的区域,没有实现跨地区的或全国性的广泛流通,药理、成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还未达到药材所具备的标准。 民间药是以实践所产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但是,我国民间药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陕西太白草药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 太白草药习惯上以“七”字命名,称为“七药”。七药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一曰:七药功效类如三七,故名;二曰:七药因长于五劳七伤而谓之;三曰:七药合金疮如胶似漆。据有关单位的初步调查,陕西太白山地区以七字命名的草药有104种。七药在我国有一定影响,许多地区的民间药亦有此称谓,如湖北的七药主要有:鸳鸯七(秋海棠),虎尾七(散斑竹根七)、灯台七(球药隔重楼)、麻布七(高乌头)等。 运用民间单方、验方治疗疾病,是群众用药比较普遍的形式。在这次资源普查中,各地进行了广泛征集,据全国16个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共收集民间单方、验方10多万个。通过系统的整理、筛选,编写了《中国民间单验方》,收载单验方共2万多个,分成13大类、200多个病种。 自60年代后期起,我国各地注重了民间药的发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民间草药已有60种以上加工成中成药及其他制品,如用仙鹤草芽、草珊瑚、矮地茶、羊红膻、山萝卜、鸡骨草、垂盆草和黄毛豆腐柴等。事实证明,民间草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民间药的应用,可为开发中药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和途径。 (三)民族药种类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以各自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为根基,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称为民族药。 (1)民族药的种类概况 民族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据初步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民族药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出版了一批全国和地区性民族药专著。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我国民族药已达3700多种。 《中国民族药志》是在全面调查、收集我国少数民族所用药物的基础上选编而成的民族药的荟萃,已出版的第1卷收载了39个民族的135种药物,基原种511个;第2卷收载35个民族的120种药物,基原种42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了11个民族的士32种药物。1985和平共处1990年版各收载了4个民族的12种药物,其中藏药有土木香、总状土木香、小叶莲(鬼臼)、毛诃子、余甘子;蒙药有广枣、冬葵果、草乌叶等藏药、蒙药共用的有沙棘;维药有菊苣、毛菊苣、黑种草;傣药有亚乎奴等。 《中药大辞典》包含的民族药有藏药404种、傣药400种、蒙药323种、彝药324种和畲药200种。 我国民族药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用药种类等各有其特色,这里仅以藏、蒙、维、傣、壮五个民族药为代表,作一简要介绍。 1)藏药 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 《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 、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 《晶珠本草》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猎广泛,有着浓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据统计,涉及1200个基原动、植物种。 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据有关单位的调查,藏药资源有2436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青海占据着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广大地区,据调查,省内有药用资源1294种,其中植物类1087种、动物类150种、矿物类57种。全省常用的几百种藏药中有70%采自青藏高原,据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全州有藏药资源1000多种;甘孜州1127种中药资源中有23%为藏医所用。 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参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药用属有:绿绒蒿属、马先蒿属、紫堇属、报春花属和虎耳草属等。常用藏药中,含生物碱的种类约占50%,这些活性较强的成分多见于乌头属、翠雀属、唐松草属、莨菪属、槐属、龙胆属和小檗属等药用植物。例如,大黄是一味重要的藏药,青藏高原分布大黄属植物28种,其中藏药应用的有21种,藏药用大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种除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之外,尚有藏边大黄 、喜马拉雅大黄、塔黄,西藏大黄等,青海、甘肃等地还用波叶大黄;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黄、歧穗大黄、长穗大黄、网脉大黄、心叶大黄、红脉大黄、卵叶大黄;下品(曲玛札)有小大黄。 目前,藏药已制定了统一的用药规范,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6省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主要种有:藏茴香、山莨菪、藏党参、藏紫草、水母雪莲花、唐古特红景天、堪巴色宝(阿氏蒿)、曲玛孜(打箭菊)、达玛(凝花杜鹃)、野牛心、秃鹫、紫草茸、紫胶虫等。 2)蒙药 蒙药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在我国民族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蒙古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蒙医药学家和著名的蒙药典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8世纪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尔的《西勒嘎日·莫隆》(《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蒙药390种。同时代的察哈尔镶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奥.西吉德》(《药物识别》),全书分为四部,共收集药物678种。19世纪初,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占布拉通尔吉用藏文编著了《李斯尔·米格金》(《本草图鉴》),收载蒙药879种,成为今天学习和研究蒙药的主要经典。 现代蒙药发展较快。据统计,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目前,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我国东北和西北的许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药。 内蒙古自治区经过多年的资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药资源,全区共有各类蒙药资源1342种,其中植物类926种、动物类290种、矿物类98种,其他类28种;本区内常用蒙药有500余种,商品蒙药约400种,还有民族专用药260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蒙药标准》收载药材和成药522种。 蒙药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主要药用种类有:森登(文冠木、乌和日_西鲁斯(蒙古山萝卜)、阿拉坦花—其其格(金莲花)、昂给鲁莫斯—毕日阳古(香青兰、敏吉一茵一苏日(紫筒草)、巴嘎一塔日奴(瑞香狼毒)、嘎顺—包日其格(苦豆子)、楼格莫日(糙苏)、汗达盖一合勒(肾叶橐吾)、敖朗黑布(绶草)等。 蒙药中,麝香、丁香、荜茇、豆蔻、香青兰、马钱子、水银和草乌等用得较多;配伍中凡用草乌,多数必配阿如勒(诃子)。 3)维药 维药历史悠久,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医药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贡献。 维药的应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区范围内。据新疆的调查,全区有维药600余种,较常用的360种左右,其中本地产资源约160种,占维药种数的27%。《新疆维吾尔药志》收载药物124种。 常用维药中,属于民族专用的约有30种,主要有:巴旦杏、索索葡萄,孜然、驱虫斑鸠菊,刺糖、洋甘菊、莳萝、唇香草、新疆鹰嘴豆、异叶青兰、雪莲花、胡桐泪(胡杨)等。 维药中习惯用芳香性药物,常用的有麝香、龙涎香、海狸香、黛衣草、丁香、豆蔻和荜茇等,此外,还较习用性峻毒烈的药物,如马钱子、曼陀罗、天仙子、骆驼蓬等。 维药中有许多药物虽然与中药材同名,但基原不同,多为本地产种类,如药用玉竹为新疆黄精、白鲜皮为狭叶白鲜、益母草为新疆益母草、荷花则为睡莲的花。诸如此类的还有防风、赤芍、羌活、独活、木香、茜草,党参、藁本、麻黄、威灵仙,等等。 4)傣药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据统计,我国傣族药物有1200种。《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 傣药中植物类药用种主要有:麻嘎喝罕(缅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筛(龙血树)等。动物药在傣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药用种数多,而且药用部位也有独到之处。 5)壮药 壮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厂,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 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自治区,据该区有关部门调查,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药主要有:广西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壮族民间每逢传统节日,也开展药市交易。广西靖西县根据端午节壮族药市调查,整理出药市壮药名录246种。 6)其他民族药 我国民族药的发掘、整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许多民族药我胚了解不多。现根据一些有关资料和报道,以及本次资源普查所掌握的情况,介绍一下其他民族用药种数。 一些区域性资料也记载了民族药种类:《云南民族药名录》收载了省内21个民族的1250种药物;《广西民族药简编》收载了7个民族的1021种药物。 在中药资源普查中,部分民族地区收集和整理了民族用药情况及种类:四川阿坝地区整理出羌族常用药100种;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习用民族药361种,云南德宏自治州收录傣药330种、景颇族药123种;广西《环江县毛难族药名录》收载药物556种。另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广西有瑶族药555种、侗族药298种、仫佬族药259种、苗族药213种、京族药27种及彝族药21种。 (2)我国民族药的渊源 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医药在独立发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彼此也相互借鉴,有着许多共同点,民族药之间联系最广泛的是在药物的使用方面。从历史上看,历代本草都程度不同地选择。吸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药物,如唐代《本草拾遗》中收载的“玳瑁”,就是来自壮族民间用药。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本草中收载的民族地区药物有100多种。目前中医药常用的许多药材,如冬虫夏草、麝香、人参、天麻、三七、枸杞、大芸、甘草、麻黄、红花、儿茶、砂仁、血竭、紫胶虫、贝母,等等,大多产在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也移植、应用了大量的汉族药物。 民族药融通的最好例证,是药物的交叉使用。据报道,目前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维汉共用的155种;佤汉共用的80种。民族间通用同一种药物的情况非常普遍,如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用马鞭草的有20个民族;用鱼腥草的有23个民族;用车前的则多达29个民族。局部地区亦如此,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500种蒙药中,有70%与汉族药物相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洲常用藏药中,相同于汉族的种数占1/2;青海地区汉藏交叉的药物有121种。少数民族间的药物也相互沟通,如蒙药中约10%出自藏药。民族用药的交叉问题比较复杂,有的是药名相同,基原各异;有的则是基原相同,药用部位或功效却不同,如中医用刺猬皮,朝鲜族用刺猬胆;中医用蝙蝠的粪便,傣族则用其血。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维族则用以止咳。白鲜皮能清热燥湿、法风止痒,而宁夏回族地区民间则用于治疗刀伤出血,并流传有“家有八股牛(白鲜皮之别名),刀伤不发愁”的说法。我国各民族医药并存发展、相得益彰,充分显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大家庭关系。民族药的健康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不孕 痛风 黄褐斑 月经病 胚胎不良 子宫肌腺病 口臭 鼻炎 牛皮癣 产后寒 乳腺增生 输卵管不通 粉刺 胃病 蛇胆疮 多动症 肌瘤囊肿 血小板减少 歪嘴 肾炎 关节炎 荨麻疹 卵泡不长 扁桃体肿大 梦游 头痛 腰腿疼 脉管炎 阳痿早泄 股骨头坏死 腹泻 便秘 脊柱炎 打呼噜 精子异常 肝胆肾结石 失眠 贫血 颈椎病 胆囊炎 卵巢早衰 焦虑抑郁症 口疮 崩漏 心肌炎 白血病 眩晕晕车 三叉神经痛 肝癌 遗尿 高血脂 胰腺炎 小儿厌食 过敏性哮喘 紫癜 久咳 脂肪肝 滑膜炎 前列腺炎 子宫角妊娠
小儿泡脚主治:厌食 腹痛 腹泻 咬指甲 易感冒 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