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常识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七) |
"72.菊花 菊花别名甘菊花、白菊花。商品又分为杭菊花、怀菊花、滁菊花、毫菊、药菊等。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能。可作茶饮,又称茶菊。 菊花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栽培或野生于平坝、丘陵、山地。分布于天津、河北、山西、陕西、青海、山东、安徽、河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区400多个县(市)。主产浙江(杭菊)、安徽(滁菊、亳菊)、河南(怀菊)、四川(药菊)、河北等省。 菊花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建国初期,全国年收购量100余吨。60年代中期,菊花年收购量上升到2600多吨,其中1965年收购4000吨。70年代初期,生产比较稳定,年平均收购3700—3800吨,产销平衡略有余;70年代末期出现盲目发展情况,年收购达5000吨,发生逾量。 80年代初期,生产迅猛发展,1985年产量达17000吨,供过于求。 菊花适应性较强,产地多,生产能力大,而且生长期短,栽培技术简单,生产容易上,也容易下。为稳定生产,保证供应,应加强市场预测,巩固发展产量高、质量好的老产区,建立内销和出口的生产基地,实行产销挂钩,目前,根据市场需要,菊花的年收购量控制在4000—4500吨为宜。 73.款冬花 款冬花又名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干燥花蕾。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能。 款冬花喜凉爽,耐寒、怕热、怕旱、怕涝。野生于河边、沙滩、山谷、沟边等比较潮湿地带。栽培宜肥沃、疏松、湿润的土壤。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180个县(市、区、旗)。人工栽培的款冬花以四川巫溪、巫山、城口、旺苍、南江,陕西府谷、宁强,河南宜阳、嵩县土湖北房县、南漳,山西忻州市、娄烦、静乐、原平、榆社等县及河北部分县产量较大。野生款冬花以山西静乐、临县、榆社,内蒙古准格尔旗,陕西府谷,甘肃北道区、秦城区、张家川、青水,宁夏固原、隆德、泾源、海原、彭阳,新疆裕民、新源等县(市、区、旗)蕴藏量大。 款冬花,建国前入药者均为野生品。目前,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50年代后期开始,四川、陕西、甘肃、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相继开展人工栽培,并实行了粮食奖售,提高了收购价格,促进了生产发展。陕西省在1960年收购量不足10吨,1979年达到316吨。四川省在1967年种植面积达6万亩,收购量达415吨,除满足本省供应外,还调出省外并出口。由于生产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增加,至80年代初期,曾发生商品积压滞销情况。 款冬花适应性强,生产技术要求不高,发展潜力大。应合理布局,加强信息指导,减少生产中的盲目牲;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产;在保证传统中药供应的前提下,开辟款冬花的新用途。 74.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别名虫草、冬虫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 [Cordyce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料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具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功能,为名贵中药材,大量用作中成药原料和饮食行业。 冬虫夏草喜寒凉、湿润气候,野生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的草甸、灌丛、山坡、谷地等。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如下表:为西藏、青海、四川的地道药材,畅销国内外。 全国冬虫夏草产区分布表,青海省主产区囊谦、玉树、称多、治多、杂多、达日、甘德;四川主产区甘孜、石渠、理塘、白玉、德格、色达;西藏主产区丁青、昌都、比加、巴青、索县、江达;云南主产区贡山、中甸、德钦。 冬虫夏草为药中珍品,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主产区青海,1957年收购9吨;1965-1978年平均年收购15吨;1983-1985年药材部门收1.5吨(社会收购量未作统计)。四川省1950—1965年平均每年收购11.8吨;1976—1985年平均收4吨。为解决冬虫夏草药用供应问题,建国以来,不少地区和单位先后开展了冬虫夏草的生态调查和人工培育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 冬虫夏草资源不足,商品长期紧缺,因此,市场价格暴涨(1988年每公斤达3000元左右,为1980年的15倍),导致出现滥采乱挖破坏资源的现象,冬虫夏草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冬虫夏草分布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对生态条件要求严格,人工培育难度很大。所以应在保护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人工培育的研究步伐。要加强出口渠道管理,严厉打击走私活动,稳定市场价格,以利保护资源。75.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于心的功能。为大宗常用菌类中药材。可作食品工业原料等。商品又分白茯苓、赤茯苓、云苓。 茯苓喜生于温暖、干燥、向阳的环境中,野生或栽培于丘陵、山地。分布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200多个县(市、区)。主产安徽、湖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销全国并出口。如: 全国茯苓产区分布表,安徽省分布县数6,主产区霍山、岳西、金寨;湖北分布县数19,主产区英山、罗田、麻城;广东分布县数40,主产区信宜、高州、新丰、五华、龙川;广西分布县数28,主产区岑溪、藤县、容县、博白、昭平;云南 分布县数56,主产区丽江、永胜、宁蒗、兰坪、维西。 过去,茯苓多用野生。建国后开展人工种植,1957年全国产量约5000吨,收购3600吨,产销平衡。60年代各地进行试验研究,推广以染菌的木片替代鲜茯苓做“菌引”的方法栽培茯苓,节约了茯苓的用种量,增加了茯苓的商品。70年代中期,年平均收购量达到6000多吨。70年代末期,年收购近2万吨,发生逾量。1985年产量上升到16800多吨,收购9580吨,供过于求。栽培茯苓需用松木,所以林、药矛盾比较突出。多年来,茯苓生产上下波动,很不稳定。今后要加强宏观调控,巩固栽培经验丰富、加工技术纯熟的老产区,有计划地开拓自然条件优越、林木资源丰富的新产区。研究提高单产、节约用材的栽培方法,提高加工技术,保证质量。统筹安排,既要保护森林资源,又要解决好茯苓生产所需木材。76.阿魏 阿魏又名臭阿魏、阿魏精。维吾尔族称“英”,蒙古族、藏族称“兴滚”,傣族称“愤举”,拉祜族称“阿味”。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或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M.Shen)的树脂,经阴干而成。为消积,散痞,杀虫的加工类中药材。 新疆阿魏及阜康阿魏喜温暖、耐旱、耐寒。野生于沙漠和干旱坡地。分布于新疆、甘肃、陕西等省、区。前者主产新疆伊宁、尼勒克等地;后者主产于新疆阜康、米泉等地。 阿魏既是传统中药材,又是常用民族药。新疆阿魏早在唐代《新修本草》中就有其药用及产地的记载,但一直未开发利用。我国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发新疆阿魏,1958年收购5吨,商品主要来自新疆伊犁。但产量很不稳定,约8年左右出现一次高峰。原因是阿魏原植物8年方能开花结实,而传统采集一般在盛花期进行,与收购高峰期基本是一致的。70年代后期,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牲畜啃食,加之大片阿魏滩地被开荒造田,使阿魏资源显著减少,收购量日益下降。多年来,我国药用阿魏主要依靠进口。2、销售量中大部分为进口贷 根据资源普查,我国阿魏有一定开发潜力。但是,必须对分布集中量大的地区采取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禁垦、禁牧和限量采集。针对阿魏树生长缓慢和显花周期长等特点,研究培育新品种,缩短生长和显花期,以达到连年收获的目的。我国阿魏属植物有25种,其中能分泌具葱蒜样特殊臭味的5种,皆产于新疆,且民间都作阿魏使用。应开展对阿魏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另外,新疆还分布含树脂,但无特殊臭味的阿魏属植物,产地称为“香阿魏”,广为应用,一般制成内服剂,用于心腹冷痛,有消积、止咳等作用,可从中寻求新资源,以弥补阿魏之不足。 77.土鳖虫 土鳖虫又名庶虫、土元、地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iver)〕的雌虫干燥体。具有破瘀血,续筋骨的功能。 地鳖与冀地鳖生活习性相似。喜温暖、背光的环境,生活于疏松阴湿的土层或墙角松土中。繁殖率高,耐饥力强,常集栖,不定居。现多养殖。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市、区300多个县、市。其中,地鳖主产江苏无锡、江阴、宜兴、武进等县、市,习称“苏土元”,体轻,腹中无泥,为地道药材。冀地鳖主产河北定州、威县、邢台、临城、清河等县、市。 土鳖虫为传统中药材。长期依赖于野生资源,60年代以后,难于满足用药需要。如1957年全国收购量为44吨,而社会销售量为52吨;1960年收购42吨,销售量71吨。为解决药用需要,江苏省自1960年起开展人工养殖试验,并创造出一套加温快速繁殖的新方法,在10多个省、区迅速推广,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商品,平抑了供求矛盾。1970年,全国收购量猛增到246吨,销售量135吨,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由于难于控制有增无减的发展势头,至1978年,收购量逾300吨,商品大量积压。后来各地纷纷减少生产,又出现供不应求情况。 总结土鳖虫饲养的经验表明,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是土鳖虫野生变家养成功的基础,总结推广加温快速饲养新技术,是发展生产的关键措施。土鳖虫的人工饲养也需要合理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并协调好产、供、销各方面的关系,避免造成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混乱和损失。 78.金钱白花蛇 金钱白花蛇别名白花蛇、小白花蛇、白节、手巾蛇等,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干燥体。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能。蛇胆、蛇毒、蛇油均供药用,功效各异。 金钱白花蛇喜温和凉爽的环境。栖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草丛、坟堆、石隙、沟边、路旁等处洞穴之中。分布于广东、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省、区。以广东揭阳、南雄、饶平、信宜、阳江、新会、增城、惠来及江西南康、上饶、遂川、莲花、弋阳、波阳、南丰、南城、新余、分宜、广丰、乐安、金溪、余江、玉山等县、市产量较大,销全国并出口。 1957年全国收购2万余条,1965年收购8.3万条,1978年猛增到52.5万条。1983收购虽有所下降,仍达41.2万条。销售量不断上升,1983年销售90多万条,比1978年增长30%,比1965年增长6倍。为了解决野生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广东、江西部分县先后开展人工饲养试验,在饲养、繁殖等方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由于不断的开发利用,森林、草场资源减少,以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金钱白花蛇休养生息的环境不断恶化,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按目前开发利用速度,现有资源将会很快枯竭。应加强金钱白花蛇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保护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非保护区要加强管理,实行轮捕轮休,兼顾药用需要和资源繁衍;要从组织领导、技术力量、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视,深入评展金钱白花蛇人工饲养的研究工作,迅速突破尚未完全解决的饲料和越冬等技术问题,为人工饲养打开通道。 79.乌梢蛇 乌梢蛇别名乌蛇、乌花蛇、黑乌梢等。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能。其皮(蛇蜕)、胆(蛇胆)亦可入药。 乌梢蛇喜温暖、湿润、凉爽的气候环境。栖于平坝、丘陵、较低山地的草丛、水边、路旁、庭院等处。全国10多个省份400多个县(市、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 乌梢蛇来源于野生资源。50年代中期,全国年收购40吨左右,销售40吨,产销平衡。70年代开始,乌梢蛇的收购量逐年减少,而销售量不断增加。例如,1983年收购110吨,销售137吨。产、销矛盾突出。由于药用量增加,出口增加,使用范围扩大,因而出现乱捕乱杀,破坏资源的现象。湖南湘西自治州1983年收购乌梢蛇36吨,1986年下降2.5吨;慈利县1965年收购3万条,70年代平均每年收购1.5万条,80年代下降到1万条以下。60-70年代,四川省平均年收购10吨左右,80年代,下降到5吨。 乌梢蛇因长期捕杀和生态失调;资源减少,药用紧缺。保护和利用乌稍蛇资源,必须采取综合措施:①认真贯彻《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划定保护区,实行轮捕轮休;②继续贯彻药用为主,国内为主的方针,停止食用和出口;③乌消蛇生育期停止捕杀;④研究人工饲养。 80.全蝎 全蝎又名全虫、蝎子。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 东亚钳蝎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穴居于石子、石缝及墙缝等阴暗潮湿处。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安徽、河南、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区200个左右的县(市、区)。主产山东蒙阴、平邑、莱阳、沂水、枣庄、苍山、沂南、龙口、莱芜、新泰、栖霞、招远、崂山、济南,河北邢台、平山、易县、涞水、临城、内丘、沙河、唐县、承德,河南禹县、鹤壁、邓县、浙川、登封等县、市及辽宁、湖北省部分地区。 过去,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药用全蝎主要靠河南、山东、山西药商贩运,但供不应求。建国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用需要,河北、山东在积极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进行人工饲养试验。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饲养技术。人工饲养的商品逐渐进入市场,缓解了供应紧缺的矛盾。1983年全国收购160吨,销售113吨,比建国初期的1957年分别增长109%和16.8%。如: 全国全蝎购销情况表(单位:吨),1957年收购量77,销售量97;1960年收购量18,销售量71;1965年收购量40,销售量85;1970年收购量73,销售47;1978年收购量47,销售量85;1983年收购量160,销售量113。 近年,人工养蝎取得成功,市场供应虽然进一步缓解了,但药用量的增加,全蝎的货源仍显紧张。特别是中药市场放开后,形成“百业经药”的局面,全蝎价格上涨,大大超过其应用价值,影响了正常交易和使用。在全蝎的加工过程中,含盐量超过正常值的数倍,甚至浸入泥沙杂质等。实践证明,药用全蝎全部依赖野生资源是不够的,应充分利用人工隔离饲养、温室饲养及家繁山养等新技术,扩大生产,尽快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应加强市场管理,把好生产、收购和加工质量关。81.穿山甲 穿山甲又名甲片。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e Linnaeus)的鳞甲。具有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的功能。 穿山甲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栖息于山地、丘陵的疏林、灌丛、草甸等潮湿地下,掘洞而居。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区。主产广西南宁、百色、柳州,云南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等市、地、州,销全国并有少量出口。 据调查,建国初期主产区广西每年收购甲片5-7吨;60年代收购量迅速增加到20-28吨;1976年收购创历史最高水平,达45吨。由于长期猎捕,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进入80年代初期,年收购量下降到5-10吨。由于国产甲片严重不足,常年收购量仅为销售量的1/2~1/3,每年进口量较大。近年由于边境贸易的发展,流入的甲片较多,对缓和国内市场供应不足起到一定作用。 我国穿山甲资源较少,加上无节制的捕杀和生态环境变化,资源锐减到濒危程度。国家已将穿山甲列为二类保护动物,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建立穿山甲资源保护区和轮封轮捕区,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应组织力量,对穿山甲的人工饲养技术进行攻关,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药用需要。在国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有计划地组织进口,以保证药用需要。对边境贸易进入我国的甲片原动物种类和质量进行调查分析,防止假冒商品进入市场。82.海马 海马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Hippocam kellus kelloggi Jordan et Snyder)、刺海马(Hip-pocampus histrix Kaup)、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三斑海马(Hippocampustrimaculatus Leach)或小海马(海蛆)(Hippocapus japonicus Kaup)的干燥体。具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的功能。 海马为暖水性浅海鱼类动物。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及暖温带沿海内湾风平浪静、水质清、藻类和浮游动物丰富的低潮区。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及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沿海水域。如: 全国海马产区分布表,广东省分布县数12,主要分布区澄海、潮阳、惠来、海丰、陆丰、惠阳、斗门、台山、阳江、电白、吴川、湛江、海康、徐闻;海南分布县数5,主要分布区澄迈、陵水、昌江;福建分布县数14,主要分布区连江、同安、福鼎、仙游、东山;山东分布县数5,主要分布区崂山、胶南;辽宁分布县数7,主要分布区金州、普兰店、瓦房店。 海马是捕鱼时的附带产品,国内资源较少,主要靠进口。主产区广东最高年收购1300多公斤,一般年产几百公斤。为解决药用需要,已开展人工养殖研究。 50-70年代,全国海马收购、进口、销售量持续上升。由于连续捕捞,资源有所下降,近年供应更加紧缺。解决海马供应问题,一靠进口,二靠发展人工养殖。要在继续进口,依靠捕鱼附带捕捞的同时,加快科研步伐,迅速突破养殖的关键技术,完善配套措施,开展人工饲养,以解决药用需要。83.麝茸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能。 鹿喜高寒半湿润气候。野生梅花鹿多生活于山地草原和林缘附近。有季节性垂直迁栖的习性,范围在海拔450—1600米之间。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现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区有人工饲养,养殖量约12万头(1989年),其中东北地区占75%。马鹿多生活于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森林草原的阳坡和山谷中。季节性迁栖范围更大,上可至海拔1800米以上山地,下可到林外草地或沼泽地带。分布于西北和东北地区。1985年全国约20万头,其中新疆占60%。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有人工饲养,数量约2万头(1989年),其中新疆占44%。 我国人工养鹿,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但建国前,鹿茸的商品来源仍以野生为主,建国后,吉林、新疆等省、区相继创办了养鹿场,鹿茸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5年,吉林省养鹿5650头,产茸690公斤;60年代末,全省已有37个县养鹿,存栏数达3.6万多头,产茸5吨;1978年养鹿10万头,产茸量逾20吨。1957年,全国收购家、野生鹿茸7.4吨;60—80年代,鹿茸的生产虽有波动,但一直呈上升的趋势。80年代初期,年平均收购近40吨,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积压滞销现象。鹿茸价格大幅度下降,使养鹿业受到影响,1986年存栏数下降到16.7万头,比1981年减少近10万头。1989年全国存栏数仅13.9万头。 目前,我国梅花鹿野生资源显著减少,濒临绝境,国家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马鹿分布区域也在不断缩小。今后,应在梅花鹿和马鹿自然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保护区,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达到恢复种群的目的。人工养鹿要根据药用和出口需要,统筹规划,加强信息指导。进一步提高饲养技术,选育适应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优良鹿种,以提高我国鹿茸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还要加强鹿茸制品的开发研究和生产。 84.蛤蚧 蛤蚧又名蛤蛇、仙蟾,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能。 蛤蚧喜温暖、湿润气候,栖于石灰岩地区或石峰林立地带的阴暗缝隙、洞穴之中。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主产广西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隆安、凭祥、宁明、马山、平果、田东、田阳、靖西、德保、都安、武鸣等县、市及广东怀集、阳江、阳春、从化、英德、罗定等县。销全国并出口。 60年代起开展蛤蚧人工饲养研究,取得一定进展。1958—1986年主产区广西累计收购蛤蚧500多万对,平均每年收购12.8万对,供应出口148.2万对。目前,蛤蚧资源越来越少。进入80年代,年收购量一般在5万对左右。近一二年,加上从邻近国家流入少量蛤蚧,收购也不足5万对。从历年收购数量看,全国年收购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如1957年收购27万对,1963年37万对,1972年21万对,1982年11万对,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广西蛤蚧产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霜期很短,延绵不断的石灰岩山峦,为蛤蚧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用需要,一方面要加强野生蛤蚧资源保护,建立保护区,在蛤蚧繁殖期内停止捕捉;在蛤蚧分布区内实行轮封轮捕,促进蛤蚧生存繁衍,增加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进一步突破人工饲养中的关键技术,扩大人工饲养。目前,为解决蛤蚧的药用问题,从国外进口以缓和供需矛盾。 85.蜈蚣 蜈蚣别名百足虫、千足虫、百脚、金头蜈蚣等。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 蜈蚣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生活于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岗地之阴湿灌丛、草丛、石隙、土穴、树洞等处。分布于陕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主产湖北及浙江、湖南、安徽、河南这几个省的收购量占全国80%以上,销全国并出口。 50年代主产区湖北省每年平均收购50多万条;60年代,每年平均收购600多万条,上升1O倍多;70年代年收购近2000万条,较60年代增长2倍;1980-1985年,仅药材公司系统年平均收购2341.5万条,商品逾量。 我国蜈蚣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应加强市场预测,在宏观上进行指导,防止盲目收购,避免影响市场供应或浪费资源。坚持按季节、按商品规格标准收购,以保证繁殖后代;同时应探索人工养殖技术。86.熊胆 熊胆别名狗熊胆、黑瞎子胆,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或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的干燥胆。具有清热、镇痉、明目、杀虫的功能,为较常用中药材。 熊喜寒、凉、湿润,耐寒、耐热,多栖于海拔1500—3000米的森林、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黑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湖南、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棕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主产四川、云南、陕西、黑龙江等省。熊以野生为主,现四川都江堰市、黑龙江哈尔滨市及陕西、辽宁、云南等部分地区已开展人工饲养,活体取胆汁。 过去,熊作为野兽捕猎,胆为副产品,数量很少。估计全国野生熊胆年平均收购300公斤左右。为解决熊胆供应旱缺的问题,80年代初,我国从朝鲜引进人工引流取胆技术,推而广之。目前,人工养熊已扩大到14个省、区。饲养数量3000头以上,产熊胆2000公斤以上。 经长期捕猎,黑熊和棕熊的资源大为减少,现列入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入工养熊取胆已从根本上解决了药用熊胆的来源,目前产销基本平衡,现存栏熊全部投产后,熊胆呈饱和状态。为此,人工养熊取胆要统一规划,定点、定量生产;要加强科研工作,拓宽熊胆的使用范围;特别要加强宣传,恢复医疗配方用药,挖掘传统处方和研制推广疗效卓著的新处方,发展中成药系列产品,加速引流熊胆粉的原料转化,增加社会财富,巩固养熊取胆汁的生产。87.麝香 麝香别名寸香。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能。 麝喜寒、凉气候,生活于多岩石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高山草甸、灌丛。生性胆怯,易受惊吓;性情孤僻,喜独生。我国西南、西北、华东、东北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云贵高原、滇西北高原、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川西南山地、川西北高原、西藏全境及湖北神农架等地以林麝为主。马麝也不少。马麝为青藏高原特产,主要分布西藏及川西高山峡谷、川西北高原部分地区。青海全境及祁连山、六盘山、贺兰山区,陇南山地、秦巴山区等以马麝为主,林麝数量亦不小。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内蒙古高原东北部等以原麝为主。产量以林麝最大,马麝次之。四川、西藏、青海为我国麝香主要产区。 麝香为珍贵的中药材,疗效卓著,驰名中外。建国前后均用野生资源。四川省从1958年起进行人工饲养试验,已在驯养管理,活体取香等方面取得经验,获国家重大发明奖。50年代,全国麝香收购一般在1500公斤左右,60~70年代,年平均收购1500—1800公斤。80年代以来,捕麝量增加,收购明显上升,年平均达2700公斤,其中1985年收购3700公斤。近年,由于药材市场管理不善,黑市交易猖厥,价格暴涨,乱捕乱猎严重,麝的蕴藏量大幅度下降。 麝资源不足,麝香用量增加,供需矛盾突出,麝香为我国宝贵的中药资源,为了永续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应保持解分布区的生态平衡,使之有良好的休养生息环境;②建立保护区,实行轮封轮猎,有节制地开发利用;③加强市场管理,严禁无证狩猪和非法交易;④深入研究,提高人工养麝出香率;⑤除建立国营和集体养麝场外,发动农户饲养,增加麝香来源;⑥目前麝香大量用作中成药原料,为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应整顿中成药产品,保证麝香原料重点投入。 88.龙骨 龙骨(Os Draconis)又名五花龙骨、青花龙骨、土龙骨、粉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牙齿的化石称龙齿;象类牙齿的化石称五花龙骨;其它骨骼的化石统称土龙骨或粉龙骨。具有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的功能。外用可生肌敛疮。 龙骨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及河南、四川等地,尤以西北和华北地区分布集中、量大。主产于陕西府谷、吴旗、神木、志丹等县,内蒙古准格尔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宁夏同心、中宁、海原等县。商品销全国各地。 50-70年代,龙骨资源较丰富,药材部门与文物考古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产销比较正常。中药市场放开后,管理工作未跟上,采挖者随意挖掘和销售,并出现走私和贩卖活动,近几年来,龙骨资源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据陕西近几年不完全统计,该省年平均收购量在650吨以上,最高年收购量达1000吨。1980年内蒙古收购量逾1100吨。但全国龙骨年需要量不超过700吨。 龙骨既是传统的中药材,又是重要的文物,资源极其有限。为了保护资源和国家文物,解决药用需要和保存文物的矛盾,国家有关部门制定龙骨采挖计划,年采挖量控制在700吨左右,并由文物部门组织进行,无考古价值的龙骨由药材部门统一收购。禁止非法采挖,严厉打击走私活动。 89.朱砂 朱砂(Cinnabaris)别名丹砂、辰砂,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是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矿物类中药材。 朱砂系天然矿物,与石灰岩、板岩、砂岩共生。分布于西南和中南地区。主产贵州及湖南。以贵州万山、务川、铜仁、丹寨、威宁、清镇、松桃、开阳、兴仁、黄平、三都、独山等县及湖南新晃、凤凰、石门、花垣、芷江等县储量最大,商品销全国并出口。 朱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建国后,国家办矿,统一开采,产量、用量大增。生产区贵州1963-1986年累计收购药用朱砂1100多吨,平均每年收购30多吨,占全国80%以上,基本保证了药用需要。如: 全国朱砂购销情况表,1957年,收购3.5万吨,销售57万吨;1960年收购20万吨,销售66.8;1965年收购8.5万吨,销售97.0万吨;1970年收购38万吨,销售96.7万吨;1978年收购893.6万吨,销售121.7万吨;1983年收购162万吨,销售177万吨。 汞为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应由国家统一开采。为保证有限资源永续利用,开采数量要控制在每年加工水银700—800吨、加工朱砂50-80吨,两项合计不突破900吨为宜。要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要加强勘探工作,继续探寻新资源。 90.华黄 雄黄(Realgar)别名石黄、明雄黄、黄金石,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是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矿物类中药材。 雄黄系天然矿物,产于低温热液矿脉内,常与雌黄、辉锑矿共生。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市。主产湖南石门、浏阳等县及贵州沿河、印江、三都、惠水等县。其中,以湖南石门储量最大,品位最高(二硫化二砷含量93—98%),驰名国内外。 雄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建国后,国家办矿,统一开采,收购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增加。50-60年代,贵州年平均收购10—20吨;70年代平均收购10吨左右;80年代收购有所增加,其中1983年达132吨。60年代全国年平均销售雄黄500-600吨,70-80年代,年平均销售1000吨左右,全国正常年药用雄黄1000吨左右。 我国雄黄资源有限,湖南老产区探明储量为37万吨,其中药用雄黄6.3万吨。按每年开采雄黄3000吨,药用雄黄500吨计算,120多年后,千年老矿将枯竭,应引起足够重视。今后开发利用,总的原则是开源节流:①严格控制开采和使用量,高品位雄黄每年生产100—200吨供药用。工业及生产鞭炮用雄黄应以低品位难黄进行回采浮选。②加强管理,统一开采。雄黄矿为国家重要矿产,应由国家统一开采,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乱办厂、乱采矿。③提高采矿和管理水平,实行精采、精选,减少浪费。" |
不孕 痛风 黄褐斑 月经病 胚胎不良 子宫肌腺病 口臭 鼻炎 牛皮癣 产后寒 乳腺增生 输卵管不通 粉刺 胃病 蛇胆疮 多动症 肌瘤囊肿 血小板减少 歪嘴 肾炎 关节炎 荨麻疹 卵泡不长 扁桃体肿大 梦游 头痛 腰腿疼 脉管炎 阳痿早泄 股骨头坏死 腹泻 便秘 脊柱炎 打呼噜 精子异常 肝胆肾结石 失眠 贫血 颈椎病 胆囊炎 卵巢早衰 焦虑抑郁症 口疮 崩漏 心肌炎 白血病 眩晕晕车 三叉神经痛 肝癌 遗尿 高血脂 胰腺炎 小儿厌食 过敏性哮喘 紫癜 久咳 脂肪肝 滑膜炎 前列腺炎 子宫角妊娠
小儿泡脚主治:厌食 腹痛 腹泻 咬指甲 易感冒 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