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常识

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五)

49.木瓜

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 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商品习称“皱皮木瓜”。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的功能。

木瓜喜温暖湿润,适应性强。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江苏、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近200个县。皱皮木瓜生产于安徽宣州、宁国等地,称“宣木瓜”;湖北长阳、五峰等地称“资丘木瓜”;四川綦江、江津等地,称“川木瓜”;浙江淳安等地,称“淳安木瓜”。以上各种木瓜均为佳品,销全国并出口。光皮木瓜主产于四川万县、云阳、开县、涪陵、沐川,湖北郧阳以及贵州、云南、陕西等省部分地区,以四川产量最大。一般认为质量次于皱皮木瓜。

1950年安徽宣木瓜收购量仅1.6吨,1982年达到44吨,25年增长了26倍;湖北资丘木瓜发展亦快,1979年收购量逾370吨,占全国的24.2%。进入80年代,收购量保持在300-400吨,居全国第二位;1983年四川光皮木瓜年收购量达600余吨,占全国第一位。70年代以来,木瓜的市场供应全面好转,并有余量。

木瓜的开发与保护,应以优质地道产区为主,建立生产基地,实行按需生产,淘汰劣质品种。木瓜生产潜力很大,应在其药用、食品等领域中进行应用性研究。以保持木瓜生产稳定发展。50.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或“辽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或“西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能。

五味子喜湿润,耐荫,耐寒,忌积水。野生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中、林绿缘溪旁灌丛间,常缠绕在其它植物上生长。适宜腐殖质土或疏松肥沃的壤土。五味子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华中五味子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市、区近300个县(市、区、旗)。

建国前,五味子年收购量仅有几十吨,主销上海、汉口、香港等地。建国后至60年代初,年收购量约300吨,其中北五味子约占70%。自60年代中期起,五味子收购量大幅度上升,1970年达990吨,其中南五味子约占一半左右。70年代后期,收购量继续上升,1978年达340O多吨,其中南五味子约占SO%;销售近200O吨,供求平衡。北五味子由于资源所限,收购量基本稳定。

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资源较为丰富,加上辽宁、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已有部分栽培,扩大了资源。今后开发利用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适时采收,保证质量。近些年,南、北五味子都存在抢育采收问题,果实未及成熟即采收加工,商品色黑形瘦,质量较差,应适时采收加工。二是拓宽使用范围。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证明:五味子具有兴奋强壮作用,能改善智力,提高工作效能。因此,除传统用药外,在现有五味子系列产品基础上,应进行新药及保健产品以及其它用途的研究利用,使五味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发展家种五味子,搞好基地建设,稳定药源。

50.瓜蒌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其根(天花粉)、皮(瓜蒌皮)、子(瓜蒌仁)亦入药。

瓜蒌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野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及阴湿山谷,栽培于低山、丘陵及房前屋后、庭院等处。全国20余个省、市、区700个左右的县(市、区)均有分布。品种多交叉。辽宁、天津、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江西等省、市以栝楼为主。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区以双边栝楼为主或兼有。瓜蒌生产山东肥城、长清、淄博,江苏南通、张家港、海门,河南安阳、淇县、滑县,浙江绍兴、平湖、桐乡,四川万源、仪陇、苍溪、蓬溪、乐至,贵州务川、正安、安顺,安徽怀宁、六安、来安,湖南东安、龙山、桃源、桃江等地。以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省星大质优,销全国并出口。

建国前,瓜蒌以野生为主,栽培零星,产量小。建国后,1957年全国年收购量540吨。1970年全国收购瓜蒌近1400吨,是1957年的2倍多。1978年全国收购8000多吨,比1970年增长近5倍,是当年销售量的4倍。由于生产规模过大,市场饱和,造成商品积压。80年代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销基本平衡。

瓜蒌种植分散,生产管理易受忽视。根据市场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和闲置地种植。应处理好瓜蒌、瓜蒌仁、天花粉用药比例。理顺价格,协调发展。要推广良种,提高产量和质量。

52.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 [Forsythia (Thunb.) Vahl.]的干燥果实。秋初采收未成熟青绿色果实,蒸熟,晒干,称为“青翘”;秋末果实成熟变黄开裂后,采收晒干,称为“老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能。

连翘喜温暖湿润、耐寒、耐旱、耐贫脊。野生于山坡的疏林灌丛中。宜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生长。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江西、甘肃等省150个左右的县、市。主产于山西的安泽、陵川、沁水,河南的卢氏、栾川、嵩县,陕西的商县、洛南等县、市。销全国并出口。连翘商品以老翘为主,青翘为辅。青翘主产于山西,销四川、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等地。

我国连翘资源丰富,药用以野生品为主。建国前仅山西临汾地区(辖安泽、霍县、临汾)年收购量即达250吨。建国后的1957年,全国收购近4700吨。其中主产区河南收购4300吨,占90%以上。进入70年代,由于毁林开荒、自然灾害,加之收购价格偏低,收购量下降,供应紧缺。在国家扶持下,产区加强了野生资源保护,同时进行人工栽培。到1980年,全国栽培连翘在地面积近2万亩。1980—1989年累计发展16.7万亩,每年增加1000吨左右。80年代连翘供应良好。

连翘是治疗感冒的大宗药材,市场用量大。要坚持开发与保护资源相结合,保证有足够商品供应。同时,连翘属于果实类药材,受益时间长,应加强计划性,处理好发展与更新的关系,保持生产相对稳定,防止大上大下,破坏资源。53.枳壳

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消胀的功能。其落地幼果(枳实)亦供药用,作用同枳壳。

枳壳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较耐寒、耐高温。栽培或野生于阳光充足的平坝、丘陵或低山。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主产湖南、四川、江西。湖南以沅江、益阳、黔阳、辰溪、麻阳、龙山、泸溪,四川以江津、綦江、永川、万县、云阳、蓬溪、遂宁,江西以都昌、戈阳、清江、丰城、新干、渝水等县、市产量较大。商品分别称湘枳壳、川枳壳、江枳壳,销全国并出口。

建国初期,全国年收购量1000余吨。70年代,各地加快生产步伐,产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年平均收购量达2300吨。1982年和1983年分别高达4600吨和5200吨,发生逾量,部分地区出现砍树和转产现象。1985年产量下降到2800吨,药材系统仅收购2000吨左右,在以后的几年中,生产又逐步恢复。

枳壳为果实类木本药材,多年受益。目前,全国枳亮在地面积10万亩以上,按全国年需要量3500吨计算,产销基本适应。应以江西、四川、湖南等老产区为主,建立基地,有计划地发展和更新。应加强管理,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54.栀子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d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

栀子喜温暖湿润,耐旱,不耐寒。野生或栽培于丘陵或低山。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区。主产湖南、江西、四川、福建、湖北等省。以湖南产量最大,江西质量好。商品销全国并出口。

建国前,栀子多来源于野生,家种量小。建国后,1957年全国收购1000吨,销售600吨。60~70年代,湖南、江西等地野生栀子收购比较平稳,四川等省家种栀子产量增加,全国栀子生产稳步上升,购、销基本平衡。70年代末期,各地家种栀子进入结果期,产量增加。1980—1982年,全国年均收购3000吨左右,销售2000吨左右。80年代中后期,产销趋于平衡。根据市场预测,目前,栀子的年需要量约在1500-2000吨左右,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为宜。

栀子适应性较强,果期长,在一般情况下,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栀子除药用外,在食品、化工行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要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扩大用量。

55.枸杞子

枸杞又名西花子、甘枸杞、血枸杞、津血杞。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能。

枸杞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肥、怕积水。野生于山坡、草甸、林缘、灌丛、路旁等处。栽培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分布于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市、区150多个县(市、区、旗)。主产于宁夏中宁、中卫、灵武、银川、吴忠、固原,河北巨鹿、深县、大城、宁晋,天津静海,内蒙古托克托、土默特左旗、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新疆精河等地。宁夏枸杞子粒大,肉厚、色红、籽少、柔润,味甘甜,商品习称“西枸杞”。

枸杞栽培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宁夏是我国枸杞的地道产区。50—60年代,宁夏老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河北、天津、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河南等新产区大规模引种。1968年全国收购量达600多吨。到70年代中期,年收购量过千吨,70年代后期年平均收购2600吨。目前,根据市场需要枸杞子年收购量应在1500—2000吨为宜。

枸杞属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可以多年结果受益。首先要搞好市场调查,既要发展,又要防止过剩。以宁夏枸杞为主建设商品基地。应加强科研,拓宽枸杞子的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我国枸杞的生产优势。

56.砂仁

砂仁别名着砂仁、阳春砂、缩砂仁、壳砂。为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var 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能。

砂仁属热带、亚热带植物,野生或栽培于海拔500米以下潮湿、向阳山坡或谷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主产广东、海南、云南省。以阳春砂量大、质优、销全国。海南省产的海南砂仁和云南产的绿壳砂仁(野生)亦销全国。如:

全国砂仁产区分布表,广东省分布县数51,主产区阳春、信宜、高州、封开、新兴、云浮、丰顺、徐闻、海康、湛江等;海南分布县数8,主产区澄迈、崖县、儋县等;云南分布县数13,主产区孟腊、西双版纳、德宏、文山、思茅、红河、怒江、监沧、保山等;广西分布县数37,主产区防城、武鸣、隆安、百色、扶绥、灵山、横县、田林、钦州等;福建分布县数8,主产区长泰、同安、永春、夏门、诏安、华安、龙海等。

在建国后的20多年中,国产砂仁不足,每年依靠进口砂仁调剂市场。1957年全国收购12吨,销售144吨(包括进口,下同);1960年因自然灾害影响,生产下降,仅收购7.6吨;1965年收购上升到15吨;后因云南发现野生资源,以及广东、云南等省开展大规模人工栽培,收购大幅度增加。1978年全国收购量达到155吨;1980年以来,中药市场全面放开,生产进一步发展,年均收购量达200—250吨,供需矛盾基本解决。

我国广东、海南、云南等省是砂仁生产的最佳适宜区,应以广东阳春、信宜、高州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为主,建立生产基地,发展生产。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培育良种,提高砂仁受粉率,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产。目前,国产砂仁生产、收购情况较好,为保护国内生产,增加产区农民收入,减少外汇支出,应适当减少砂仁的进口数量。

57.槟榔

槟榔别名榔玉、大腹子等。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的功能。其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具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能。

槟榔属于热带雨林植物,喜温湿的气候环境。栽培或野生于阳光充足的山谷、沟边、路旁等潮湿处。分布于海南岛、广东、台湾、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以海南省琼海、万宁、屯昌、陵水、琼中、保亭、三亚等县、市产量大,销全国,少量出口。

槟榔原产菲律宾、印度、泰国、斯里兰卡、印尼及中非等国,我国海南省已引种栽培1500多年。本世纪20-30年代,槟榔与椰子已成为该岛两大经济作物。据有关资料记载,1932年广东经广州市集散出口槟榔500多吨。建国后,50-60年代生产比较稳定,海南省年收购量一直保持100-200吨之间,其中1959年和1962年分别高达319吨和416吨,为历史最高水平。70年代中期,大批槟榔树被砍,改种橡胶。1971-1975年槟榔年平均收购45.6吨。同时,海南受强台风和特大寒潮袭击,成片槟榔树翻蔸或冻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收购量跃入低谷。1976-1980年平均每年收购8吨。近十多年,在国家扶持下,海南省大规模恢复槟榔资源,在地面积已达5.3万亩.由于加强了槟椰树管理,年收购高达515吨。估计1990年前后,年收购量可达1000吨左右,基本实现国内自给。

我国为世界槟榔边缘产地,产量不及东南亚国家的1%,质量、价格都不能攀比。国内应以海南省为基地,立足自给。要加强现有槟椰树管理,有计划地更新,提高单产和质量。


不孕 痛风 黄褐斑 月经病 胚胎不良 子宫肌腺病 口臭 鼻炎 牛皮癣 产后寒 乳腺增生 输卵管不通 粉刺 胃病 蛇胆疮 多动症 肌瘤囊肿 血小板减少 歪嘴 肾炎 关节炎 荨麻疹 卵泡不长 扁桃体肿大 梦游 头痛 腰腿疼 脉管炎 阳痿早泄 股骨头坏死 腹泻 便秘 脊柱炎 打呼噜 精子异常 肝胆肾结石 失眠 贫血 颈椎病 胆囊炎 卵巢早衰 焦虑抑郁症 口疮 崩漏 心肌炎 白血病 眩晕晕车 三叉神经痛 肝癌 遗尿 高血脂 胰腺炎 小儿厌食 过敏性哮喘 紫癜 久咳 脂肪肝 滑膜炎 前列腺炎 子宫角妊娠 小儿泡脚主治:厌食 腹痛 腹泻 咬指甲 易感冒 咳嗽